阅读量:1437
有个老外基于多年的观察跟我说,“当放学后看不到孩子们在小区里打曲棍球,而是听到家家户户传来的钢琴声,就知道那是到Markham(马村)了”。
我感觉这也算来自多伦多的东城土著对我们“海淀人民”的一种客观认识。
在别的地方,“进城”去市中心是郊区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可是对居住在我们大多伦多地区“宇宙中心”以外的华人眼里,去“村里”(马村)也是一项定期开展的娱乐活动。买个菜、吃个真中餐、看场中文电影、看个医生(包括按摩针灸)、会个朋友(谁没有一个住在马村的朋友呢),可以打发半个周末的时间,也能顺带治疗海外华人偶尔发作的“乡思病”。
虽说枫叶国没啥历史,不过Markham的历史可比加拿大建国史都要长。从村变成镇,这里走过了一百年,从镇升级到市,却只用了短短四十年。生活在这里的华人小伙伴还是喜欢把Markham 叫作“马村”,取其音意结合,又接地气。马村居民来自65种不同的文化、语言背景,近半数为华人。难怪连市长也能张开就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英文名: Markham
中文官方名: 万锦市
中文昵称: 马村,宇宙中心
马村极简史:
1791年:上加拿大第一任总督John Graves Simcoe清理了央街,以朋友名字命名了Markham
1871年: 世嘉堡到Uxbridge的铁路开通,也逐渐带动了Markham的发展
1873年:Markham建村
1891年:Markham有1100个居民
1971年:Markham从“村”变为“镇”
2012年:Markham从“镇”升级到了“市”,目前人口已超过32万
原图来自马村政府网页地图
因为各种宜居生活方便、华人-friendly(友好),马村和隔壁又一华人高尚聚居区列治文山(Richmond Hill)共享“宇宙中心”的美名。
华人对大多伦多地区的住房偏好一直是沿着央街中轴线“宁北勿东”。马村在多伦多北面,离多伦多市中心大概2、30公里的距离。
马村在近十几年大兴土木,新建了大量高密度住宅,每家院子小,房型变化不大,颇为人诟病,而在这里买房的很多都是每天通勤的双职工,所以被戏称为“工人新村”。
千万别小看工人新村“工友”的素质。因为(技术)移民扎堆,这里不乏高学历人才。就像你在多伦多市中心一不小心就撞上个乞丐、流浪汉,马村的小区里动辄就是博士、医生。要是只有国内本科学历基本上没法和华人邻居吹嘘光荣往事。你更搞不清隔壁的印度大婶,以色列大叔在自己的母国有过怎样的传奇人生。
1871年的蒸汽火车早已被城际通勤专线“狗圈”(Go Train)代替。每天早上村里的彼得、露西们,睁开朦胧的双眼,在火车关门的最后一分钟跳进车厢找个位子坐定。大叔们拿出手机开始看邮件、打游戏或者闭上眼睛补觉,小姐姐开始聊微信或化妆。火车从城乡结合部的马村一路开进城,那个在家里刚刚给孩子们做完早餐、装好午饭、抓起加拿大鹅、迎着风踩着雪出门的家庭主妇也慢慢在蛾眉淡扫后羽化成蝶,渐渐露出精致OL的模样,进入她们的搬砖角色。
请好好珍惜每一个和你坐同一趟狗圈的工友。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才定居马村。
到了夜晚和周末,马村广大工友们又齐聚各种社区中心、图书馆、补习学校,开始下一个shift(轮班):推娃。
你和你的工友们不经意地在村里各种场合“偶遇”了:
【冰球场边】能看到他们还没来得及脱下上班行头就来给娃欢呼或当义工
【泳池边】他们一边盯着泳池里的娃一边回工作邮件,推娃加班两不误
【学校会议室】他们在家委会月度会议上慷慨陈词对学校各项工作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
【补习学校、兴趣班】那里基本能保证偶遇老张、老李们
在别的地方学校排名是这样讨论的:
能在安省进前百名,老父亲、老母亲就热泪盈眶互道祝福。
马村的画风是这样的:
不是工友家长矫情,而是马村的学校就是那么牛。在Fraser的学校排行榜上,马村的几所高中年年位居前列。所谓的学校排名在马村就像中国乒乓队的内拼,战胜队友基本就躺赢全世界了。
安省最新高中排名,图片来自Fraser Institution网站
黄色区域为排名居前的马村高中在2017-2018学年及过去5年平均排名
你在这买房要是弱弱滴问哪个是名校区,经纪马上就能判断出你是个功课没做好的新司机,因为马村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的学校:艺术特长生上Unionville High;法语去PET;AP上Markville;IB去St. Robert,天主教学校有St. Augustine,体育生可以去Bill Crothers,还有IB新晋中学Milliken Mills……
高中排名地理分布,绿色为排名靠前的学校,图片来自Fraser Institution网站
要回答学校排名好和家长推娃狠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就像解答鸡生蛋还是蛋孵鸡的千年难题。当年我纠结是不是该把孩子送去家门口新开的学校时,资深马村家长、滑铁卢毕业的精算师老李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不要担心学校排名,咱们的孩子自带海淀体质,是去拉高平均分的”。果不其然,在村里邻居们的共同努力下,名不见经传的工人新村小学几年里排名就上去了,我们有北清、985、211学霸父母,邻居家的娃也是印度理工高材生家庭的“学二代”。
孩子的同学自从搬家去了村外的高中马上脱胎换骨,从一名”普通马村学生”变成了“马村来的学霸男神”,在华人比例比较小的学校里各科领跑,存在感大增。
村里的孩子可不都是书呆子,钢琴是基本功,不会一两门乐器都不好意思跟同学一起打游戏喝奶茶。我去年去参加了孩子高中的几次音乐会,每个年级都能拉出两支浩浩荡荡的管乐队、弦乐队,贝多芬到莫扎特,《哈利波特》到《星球大战》电影插曲,高中生们驾轻就熟。刚觉得震撼,又上来一支村里某小学的小提琴队伍惊艳全场,原来还有第二梯队时刻准备着。
多年前这里房价低、环境好,吸引了大量新移民。IBM、华为、AMD、Avaya、Honeywell、本田等公司的加拿大总部在村里扎堆让马村更多了海淀的高科技气质。工友们庆幸自己在马村房价还没有涨起来之前在这里落了户。
随着加拿大房价一路攀升,马村也一跃成为大多伦多地区房价高地,大有“当年你对我爱理不理,如今的我让你高攀不起”的傲娇。2000年初20多万就能拿下的工人新村联体镇屋,如今已轻松上了百万台阶,而马村“市中心”新建的高层公寓楼花已近半个米(50万加币)开抢还一房难求,毕竟这里随便一个房挂牌都是学区房。
不把工人新村当”豪宅”,实在是太小看工人阶级的力量了。
高晓松在节目里回忆加州生活时说吃个火锅要到韩国超市买羊腿、自己回家刨成火锅羊肉片。听到这里马村小伙伴都乐了,加州人民“太苦了”,欢迎来“宇宙中心”。
好多年前,我们的朋友从芝加哥来看我们,也是指名道姓要到“太古广场”去逛逛。它位于马村和多伦多的交界处,一度是北美最大的华人商场,在法定假日全加拿大商铺都关门的时候,太古是难得一年365天年中无休的劳模商场,当然要在这找个停车位就跟当年在南京东路找厕所一样困难。从美容美发、盗版光盘、手机周边、海味零食、旗袍文具到珍珠奶茶、广式烧腊、饮茶大餐,这里基本上满足了华人生活各方面的需求。
如今太古风光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各大华人购物餐饮中心的兴起。旺角、朗豪坊、王府井、万锦广场和马村VIP电影院。听到这些名字,你是不是怀疑出了一个假的国,怎么还没国内十八线城市的居民小区名字来得洋气高端?
不过马村坐拥全聚德北美首家旗舰店,和大鸭梨在村里的两家分号撑起北京烤鸭的整壁江山;江浙本帮也不甘示弱,挂着马云盖茨小土豆总理合影的杭帮菜头牌外婆家天天宾客盈门;接地气的有老广们钟意村里的银记肠粉、黄三记油条;充满传奇的是店主勇抓歹徒的一夜成名的网红豆浆店;更少不了深得老人家喜爱的高档粤菜海鲜、帝后系粥店、港式茶餐厅;备受小留学生追捧的各种台式港式陆式奶茶水果茶、川味港味火锅、米粉凉皮拉面撸串烤肉烤鱼。没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
马村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海外华人聚居区,已然成为了枫叶国China Town(唐人街)的豪华升级版,提供马村和周边华人的吃喝玩乐一条路服务,基本实现了和国内乃至亚洲生活神同步。当我第一时间刷到近期的爆款国产电影时,我在日本的小伙伴惊呆了,虽然是中国游客首选的海外旅游目的地,可是感觉枫叶国的娱乐比霓虹国还要与时俱进。
前不久我们马村华人家长群里讨论那些年影响过70后的杂志,结果马上有热心家长去村里最著名的大统华超市拍了下面这个照片,一下子就让大家穿越回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对的,你没有看错,宇宙中心就是这么牛。我也是到了马村的华人超市才知道原来老干妈有那么多种口味,康师傅不止红烧牛肉面,桂林米粉有江西米粉、台湾米粉这些堂兄弟。
同事说她一度动心,为了孩子的教育大业,想从西部的密市迁到马村。可是想想压力太大,好不容易出了个国,人生可以进入easy(轻松)模式,感觉像要回到海淀去拼命了。
我们“海淀”住久了,已然习惯了这种画风。毕竟,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反正村里有的是火锅店!